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  體系首頁  |  員工專區  |  服務信箱  |  網站導覽  |  門診時間表  |  RSS訂閱  |  International Medical Service  |  English  |    |  臺大雲林粉絲團

早療團隊

爸爸也能輕鬆帶小孩-4個輕鬆小撇步

在治療室內,筆者大多是看到媽媽或是爸媽一起陪著小朋友來進行早療復健,在課堂後的諮詢以及衛教時間,也大多由媽媽為主導者,這樣的情形不禁讓筆者思考,雖然「新好爸爸」、「家庭煮夫」這樣的話語已經流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在臨床上看到的卻還是由媽媽扛下了照顧以及教育小朋友的責任。

兒童福利聯盟在2013年公布了一份「2013年爸爸形象大調查」,發現到超過半數的爸爸無法回家一起吃晚餐,即使和孩子在一起,大約六成的爸爸最常和孩子做的事情就是「看電視」,讓孩子回答最想要和爸爸做什麼事情,回答結果為一起運動(25.7%)以及一起玩(24.5%),這個結果印證了我們在臨床上所看到的事情,在孩子心中,爸爸所扮演的角色依舊是忙碌的工作先生,而且孩子想要跟爸爸一起做的事情(運動)的確是比較偏向動態活動,剛好可以與媽媽教育孩子的靜態活動互補。

在2010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大多數兒童家長教養孩子的方式是從「長輩親友經驗」,其次是「自己帶孩子的經驗」,最後是「自己閱讀相關育兒書籍」,而在家庭結構部分,有超過九成的兒童是與父母親同住,其中有四成是與阿公阿嬤同住,如果教養孩子的方式是從「長輩親友經驗」而來,而且又是三代同堂的情形, 這樣便很容易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如此一來,教養孩子的責任想當然又回到媽媽身上。

針對慢飛天使的早期療育,筆者認為這更需要父母親一起教養孩子,這樣在照顧孩子上可以獲得彼此的支持以及有分擔壓力的效果,然而爸爸帶孩子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以下的4個小撇步可以提醒大家是否有遺漏沒注意的地方或是可以再加油的部份。

1. 對孩子的發展里程碑有基本概念

如動作發展(七坐八爬)、認知發展(一歲時可以表達簡單需求,是或否)以及語言發展(一歲半時開始出現說話字彙)等,發展里程碑並非是照表操課般準時出現,有些會快些,有些會慢些,如果遲約3個月左右便會建議尋求復健科醫師的診斷以及評估。

2. 給予親密關係建立的舉動

如親吻臉頰或是額頭、不時向孩子說說「我愛你」等看似不符合男子氣概等舉動,對於像塊空白海綿的孩子來說,不斷的經驗輸入便會變成習慣、常態以及正常的現象,如果與孩子相處都一直板著臉,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板著臉的爸爸才是爸爸的形象,這樣要孩子如何與爸爸有親密關係的建立呢?

3. 不要害怕孩子弄髒身子或是受傷

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有個小擦傷或是將身上弄髒,這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個學習的經驗,有了這樣的經驗,下次才會記住這樣的結果。記住,調查結果顯示出孩子是想要跟爸爸一起運動(25.7%),這是個簡單帶小孩的方式。

4. 與孩子的媽站在同一陣線

與孩子的媽站在同一陣線代表著,對於孩子的教養規則有一致的規則標準,這樣孩子才不會對規則產生了困惑,例如同一件事情媽媽說不行,然而爸爸卻說可以,這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對規則產生困惑,便容易產生孩子「講也講不聽」的情形,因為孩子本身就不知道要遵從哪一邊的規則。另外與孩子的媽站在同一陣線,這樣也可以分擔照顧孩子的壓力,讓照顧孩子這件事不會成為極大的負擔。

如果爸爸在照顧孩子上可以掌握以上4點小撇步,這樣不僅可以分擔傳統觀念中媽媽所扮演角色的壓力,也可以使孩子更容易與爸爸建立關係,相信身為父母是最想與孩子可以一直保持著親密關係,雖然覺得孩子有時會很惱人,但還是希望孩子需要協助時,是可以第一時間想到爸爸和媽媽。


參考資料:

1. 內政部(2011)。中華民國九十九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台北: 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11 月 19 日

2. 親子天下(2013)。忙碌的完美老爸?2013 年爸爸形象大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12 月 11 日

3. 尤美華. (2014). 父職參與及父子親密感之初探. 家庭教育雙月刊, (49), 6-16

by廖書毅 職能治療師

認識動作發展

定義

隨著個體的成長發育與環境互動而產生之動作行為的改變。

嬰兒由頭部控制、軀幹四肢力量加強開始。孩子稍大一點,出現翻身、爬行、自由探索的能力。當孩子開始獨立行走,繼續發展出上下樓梯、跑跳、丟接球、姿態平衡,並參與同伴合作的遊戲(像跳房子、木頭人)。

原則

有一般共通性(但非絕對)的發展方向與順序。例如有些孩童沒有爬行的動作,而直接出現站立的動作。

由頭部往腳部發展(由上往下)的發展原則:嬰兒的發展順序為抬頭à翻身à坐立à爬行à站立à走路。

由身體軀幹到四肢(從近端到遠端)的發展原則:嬰兒先會抬起雙手,而後抓握,然後才用手指取物(先使用手指手掌,再用拇指及合併四指使用,進而靈活運用五個手指)。

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原則:由大肌肉à小肌肉動作的發展順序。嬰兒剛出生時會有些反射動作,接著會抬頭、左右擺頭(漸漸開始控制頭部),再抬起胸膛,學著坐立、爬行、走路;嬰兒會先對自己的手有興趣接著會對自己的腳產生興趣;嬰兒會先用手臂及手掌的力量撥弄玩具,再用手指及手掌的力量。

由一些原始性的反射到高階的動作。

發展的速度有個別差異。

粗大動作能力

需要大塊肌肉或肌肉群(軀幹與四肢肌肉)收縮與控制的動作。

維持姿勢的能力:躺、坐、跪、站、蹲。

改變姿勢的能力:坐到站、站到蹲。

移動能力:爬、走、跑、跳、投擲。

精細動作能力

使用細小肌肉或肌肉群(手部小肌肉)收縮與控制的動作。

手部的活動:抓握、捏、放,手眼協調以及工具操作。

動作平衡能力

是指在抗地心引力的環境下要維持某種姿勢以及執行任何其他動作所必備之基本能力。

平衡能力又分為「靜態平衡能力」與「動態平衡能力」兩種。前者是指一個人維持在某種姿勢下不動、不跌倒的能力,後者是指一個人能協調動作與姿勢的控制,在動作中不跌倒的能力。

動作協調能力

是指一個人能有效的控制其動作的方向、速度與距離,用其肢體做出平順、精確的動作。當協調能力缺失時,動作會變得笨拙、不精確,無法執行規律、交替性的動作,且常有過度的動作。



動作發展評估的重要性

發展遲緩比例遠高於一般認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0-6歲孩子有發展遲緩問題者,約佔總人口數6-8%。

發展雖可分各個獨立的範疇,但各個領域是互相牽連與互相影響的。動作發展的遲緩常代表幼兒其他方面的發展可能也有問題。

動作是幼兒早期認識自己、探索環境、表達意思的主要工具。良好的動作發展是兒童將來擁有強健體能、探索環境、啟發智能、發展自信的基礎。

醫學研究指出,個體腦部發展以母親懷孕期與0-3歲時期為發展最快速之關鍵期,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把握最重要的黃金治療時間。也就是說,發展遲緩的寶寶在這一時間內若能開始專業治療,則可以達到最大的進步效果。



動作發展不良特徵

動作里程碑(粗動作與精細動作)到達時間較晚。

肌肉張力異常,呈現僵硬、鬆軟或不穩定的情況。

兩側肢體活動不對稱,一邊的手腳少活動、當對側手腳活動常會緊縮或是出現同步動作。

動作品質不良,例如笨拙、不協調、平衡差、常跌跌撞撞的。

活動力差,喜愛維持在一固定姿勢(通常是不需要用太多體力的姿勢)。



如何發現動作發展不良

對照零至二歲兒童發展量表、三至六歲兒童發展量表等。

當家長有懷疑寶寶發展異常可以到小兒科、小兒神經內科或復健科求診,或到各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

專業人員(如醫師、物理治療師等)以常模式的發展篩檢或診斷量表評估。

對高危險群兒童加強把關:對六歲以下高危險群兒童如早產兒、先天性畸形、曾罹患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炎、腦膜炎)、腦出血、水腦或腦缺氧、曾接受開顱手術兒童、神經肌肉疾患兒、染色體異常、先天代謝異常、受虐兒或破碎家庭兒童等等提高警覺,因這些兒童日後發育過程中出現發展遲緩之機率比一般兒童高,所以更需經常做發展評估。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中心

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by 黃瓊慧 物理治療師
關閉快速選單按鈕
20481288
目前線上人數:95人
斗六院區: 640 雲林縣斗六市雲林路二段579號
虎尾院區: 632 雲林縣虎尾鎮學府路95號
語音預約掛號專線:05-5354740~3
本網站內容所有權歸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所有,禁止任意轉載、複製或做商業用途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