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也能輕鬆帶小孩-4個輕鬆小撇步
在治療室內,筆者大多是看到媽媽或是爸媽一起陪著小朋友來進行早療復健,在課堂後的諮詢以及衛教時間,也大多由媽媽為主導者,這樣的情形不禁讓筆者思考,雖然「新好爸爸」、「家庭煮夫」這樣的話語已經流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在臨床上看到的卻還是由媽媽扛下了照顧以及教育小朋友的責任。
兒童福利聯盟在2013年公布了一份「2013年爸爸形象大調查」,發現到超過半數的爸爸無法回家一起吃晚餐,即使和孩子在一起,大約六成的爸爸最常和孩子做的事情就是「看電視」,讓孩子回答最想要和爸爸做什麼事情,回答結果為一起運動(25.7%)以及一起玩(24.5%),這個結果印證了我們在臨床上所看到的事情,在孩子心中,爸爸所扮演的角色依舊是忙碌的工作先生,而且孩子想要跟爸爸一起做的事情(運動)的確是比較偏向動態活動,剛好可以與媽媽教育孩子的靜態活動互補。
在2010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大多數兒童家長教養孩子的方式是從「長輩親友經驗」,其次是「自己帶孩子的經驗」,最後是「自己閱讀相關育兒書籍」,而在家庭結構部分,有超過九成的兒童是與父母親同住,其中有四成是與阿公阿嬤同住,如果教養孩子的方式是從「長輩親友經驗」而來,而且又是三代同堂的情形, 這樣便很容易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如此一來,教養孩子的責任想當然又回到媽媽身上。
針對慢飛天使的早期療育,筆者認為這更需要父母親一起教養孩子,這樣在照顧孩子上可以獲得彼此的支持以及有分擔壓力的效果,然而爸爸帶孩子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以下的4個小撇步可以提醒大家是否有遺漏沒注意的地方或是可以再加油的部份。
1. 對孩子的發展里程碑有基本概念
如動作發展(七坐八爬)、認知發展(一歲時可以表達簡單需求,是或否)以及語言發展(一歲半時開始出現說話字彙)等,發展里程碑並非是照表操課般準時出現,有些會快些,有些會慢些,如果遲約3個月左右便會建議尋求復健科醫師的診斷以及評估。
2. 給予親密關係建立的舉動
如親吻臉頰或是額頭、不時向孩子說說「我愛你」等看似不符合男子氣概等舉動,對於像塊空白海綿的孩子來說,不斷的經驗輸入便會變成習慣、常態以及正常的現象,如果與孩子相處都一直板著臉,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板著臉的爸爸才是爸爸的形象,這樣要孩子如何與爸爸有親密關係的建立呢?
3. 不要害怕孩子弄髒身子或是受傷
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有個小擦傷或是將身上弄髒,這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個學習的經驗,有了這樣的經驗,下次才會記住這樣的結果。記住,調查結果顯示出孩子是想要跟爸爸一起運動(25.7%),這是個簡單帶小孩的方式。
4. 與孩子的媽站在同一陣線
與孩子的媽站在同一陣線代表著,對於孩子的教養規則有一致的規則標準,這樣孩子才不會對規則產生了困惑,例如同一件事情媽媽說不行,然而爸爸卻說可以,這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對規則產生困惑,便容易產生孩子「講也講不聽」的情形,因為孩子本身就不知道要遵從哪一邊的規則。另外與孩子的媽站在同一陣線,這樣也可以分擔照顧孩子的壓力,讓照顧孩子這件事不會成為極大的負擔。
如果爸爸在照顧孩子上可以掌握以上4點小撇步,這樣不僅可以分擔傳統觀念中媽媽所扮演角色的壓力,也可以使孩子更容易與爸爸建立關係,相信身為父母是最想與孩子可以一直保持著親密關係,雖然覺得孩子有時會很惱人,但還是希望孩子需要協助時,是可以第一時間想到爸爸和媽媽。
參考資料:
1. 內政部(2011)。中華民國九十九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台北: 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11 月 19 日
2. 親子天下(2013)。忙碌的完美老爸?2013 年爸爸形象大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12 月 11 日
3. 尤美華. (2014). 父職參與及父子親密感之初探. 家庭教育雙月刊, (49), 6-16
by廖書毅 職能治療師